成都师范学院是四川省省属公办本科高校,是教育部教师队伍建设示范项目单位、教育部第二批人工智能助推教师队伍建设试点单位、四川省综合改革整体转型试点高校、四川省公费师范生和地方优师专项师范生培养计划实施高校、四川省大众创业万众创新示范基地,校本部在温江校区。
学校创建于1955年,前身系四川省教育行政学校,历经四川省教育干部进修学院(1964年)、四川省教育学院(1978年)、四川教育学院(1984年)等发展阶段。2012年3月,经教育部批准,改制为全日制普通本科院校,更名为成都师范学院。学校先后培养了毕业生15万余人,其中有全国优秀教师、模范教师、优秀律师、模范导游、优秀记者、博士生导师70余人,市、州、县教育部门负责人1000余人,中职和中小学校长1100余人,正高级、高级、特级教师等名优教师1万余人。毕业生中涌现出了西南交通大学原校长徐飞,东辰教育集团总校长、全国五一劳动奖章获得者杨建平,全国人大代表、猪八戒股份有限公司创始人兼CEO朱明跃,全国政协委员、全国优秀律师李正国,全国三八红旗手、全国十佳农民王伶俐等一大批杰出人才。
学校始终遵循学生成长、成才、成师的规律,弘扬“爱、真、笃、为”的校训,践行“让学生在成都师范学院这段生活成为人生有价值的旅程”的教育理念。70年来,学校由师而立、因师而兴、依师而强、以师为荣,充分发挥教师教育办学优势,建设师德养成、师能培育、师知传承的教师教育核心基地;主动服务区域社会发展需求,基本形成了引领四川基础教育发展和服务区域经济社会发展需要的办学体系。现设有15个二级学院,本科专业40个,涵盖教育学、文学、理学、工学、艺术学、经济学、法学、管理学、历史学、农学10个学科门类,在校生1.6万余人。
坚持党建引领,党的建设持续强化。学校坚持和加强党的全面领导,以高质量党建引领学校事业高质量发展。打造“薪火成师”党建品牌,实施“薪火•领航”“薪火•行知”“薪火•登攀”“薪火•赋能”四大工程。获批全国党建工作样板支部3个、全国高校“双带头人”教师党支部书记“强国行”专项行动团队1个,四川省先进基层党组织1个,全省高校党建“双创”培育创建单位8个、全省高校“双带头人”教师党支部书记“强国行”专项行动团队2个。实现思想政治教育形式载体全覆盖,连续四年共10个项目入选教育部高校思想政治工作质量提升综合改革与精品建设项目,21个项目入选省级高校思想政治工作质量提升综合改革与精品建设项目;获批省级“三全育人”综合改革试点院(系)项目2个,省级课程思政标杆院系2个。
坚持立德树人,培养质量稳步提高。学校入选硕士学位授予立项建设单位“优先培育类”,教育学学科入选四川省高等学校“双一流”建设贡嘎计划建设学科。建有国家级一流专业2个,省级一流专业、课程思政示范专业、应用型品牌专业等省级优质专业26个。建有国家级一流课程7门、教师教育精品资源共享课1门、精品在线开放课程2门、“课程思政”示范课程及教学名师和团队1个;一流课程、创新创业教育示范课程、应用型品牌课程等优质课程120余门。建有首批全省高校重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学院、现代产业学院,省级虚拟教研室2个、省级实验教学示范中心5个、虚拟仿真实验教学中心2个、大学生校外实践教育基地6个。获批教育部新文科研究与改革实践项目等国家级项目14项、创新性实验项目等省级质量工程项目400余项。近三届教学成果奖获国家级8项、四川省39项。近五年,承办省级大学生学科竞赛9项,国家级和省级学科竞赛获奖6000余项,重大影响力学科竞赛国家级和省级获奖458项,其中国家级和省级“优秀组织奖”11项,中国国际大学生创新大赛国赛6项,“挑战杯”系列竞赛国赛13项、“优胜杯”1项,“大艺展”国赛4项。
坚持创新驱动,科研能力持续增强。学校是3个省级学会的依托单位,建有国家语言文字推广基地1个,四川省社科联社会科学重点研究基地1个,四川省哲学社会科学重点实验室2个,四川省工程研究中心1个,四川省科普基地1个,四川省社会科学普及基地1个,四川省高校人文社科重点研究基地9个,四川省高校重点实验室3个,四川省区域和国别重点研究基地1个,四川林业草原重点实验室1个,成都市哲学社会科学研究基地2个,成都市科普基地1个,省级科研创新团队2个,厅级科研创新团队7个。近五年承担国家社会科学基金和自然科学基金等国家及省部级项目213项;公开发表论文2500余篇;出版著作(含教材)150余部;获得发明专利授权、实用新型专利、软件著作权、外观设计专利等1114项;获省部级科研成果奖70余项,获肯定性批示、政府部门采纳咨询的报告100余份。
坚持人才强校,队伍水平逐步提升。学校现有教职工1038人,专任教师中具有博士学位、硕士学位教师占比90.8%,具有高级职称教师占比37.3%。有享受国务院政府特殊津贴专家4人,教育部新世纪优秀人才支持计划人选1人,教育部高等学校文化素质教育指导委员会委员1人、教育部高等学校教师培养教学指导委员会委员1人,“天府万人计划”文化领军人才1人,“天府万人计划”天府教学名师1人,“天府青城计划”社科菁英1人,“天府峨眉计划”青年科技人才1人,“蓉城英才计划”乡村振兴领军人才1人,四川省专家评议(审)委员会委员3人,四川省督学1人,四川省有突出贡献的优秀专家2人,四川省学术和技术带头人及后备人选19人,四川省教学名师1人,四川省教书育人名师1人,获全国模范教师、全国优秀教育工作者、四川省三八红旗手、四川省“四有”好老师、四川省五一劳动奖章、四川省教育系统先进个人、优秀教师和优秀教育工作者、优秀博士后等荣誉称号共13人。国家级和省级教学科研成果奖获得者、教学科研团队带头人等500余人次。
坚持校地合作,社会影响日益彰显。持续深化产教融合,以科技服务、合作办学、专业培训、文化传承、科学普及等多元路径主动服务地方经济社会发展。获评全省脱贫攻坚“五个一”帮扶先进集体、扶贫先进单位、高校定点扶贫工作先进单位,入选教育部省属高校精准帮扶典型项目。深度融入成渝双城经济圈建设,牵头成立“成渝地区学前教育协同创新发展联盟”,与30余个市州区县建立校地合作关系。牵头成立成员学校覆盖西部7省市400余家单位的“四川智慧教育联盟”,协同行业领军企业和“双一流”建设高校成立“智能教育技术联合实验室”,服务教育数字化转型发展;与德阳市、温江区共建附属学校(幼儿园),服务地方基础教育事业发展;携手中国联通、新华文轩、猪八戒网等企业共建高水平研发平台。承担教育部国培示范性项目、国培中西部及幼师项目、省级培训项目、委托培训项目近千项,覆盖100个县,学员超20万人。获批首批省级教师培训基地2个、职业技能认定中心1个;举办全省教育局长、正高级教师、特级教师、卓越校长等培训班,示范引领和辐射带动作用不断增强。
坚持开放办学,对外交流不断拓展。积极践行教育对外开放战略,与美国、英国、法国、意大利、西班牙、韩国等15个国家和地区的30余所高校及教育机构建立战略伙伴关系,通过“引进来”与“走出去”双轮驱动,构建起包含合作办学、科研协作、师生互换交流等多元国际合作体系。开展15个中外交流合作项目,涵盖“2+2”双学位、学期交换、暑期研修等模式,实现学分互认、课程共建。持续打造“留学成师”品牌项目,开展智慧汉语教学项目3项。累计招收培养来华留学生400余名,赴国(境)外交流师生200余名。
百舸竞帆显风流,奋楫笃行续新篇。立足新起点,学校将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把党的全面领导作为根本保障,把内涵建设作为基本任务,围绕高质量发展主线,坚持“顶天立地,一体两翼”发展思路,紧扣教师教育和经济社会发展“双面向”、普通师范教育和职业技术师范教育“双重点”、办学水平提升和社会服务拓展“双任务”,固本强基、错位竞争,系统实施“1955”行动方案,全力建设高水平应用型师范大学,全面开创学校事业高质量发展新格局。(数据截至2025年2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