扎根红土高原,厚植教育情怀。昆明城市学院前身为云南师范大学商学院,2000年6月经教育部批准设立,是云南省首批独立学院之一,2001年7月开始招生;2021年6月经教育部批准转设为昆明城市学院(以下简称“学校”)。
学校实行两校区办学,海源、杨林两校区在校学生23000余人;专任教师1000余人,其中硕士及以上学位教师占70%以上,副高及以上职称教师占30%以上。现有8个教学单位,设置33个在招本科专业,13个在招专科专业,涵盖8个学科门类,形成了以教育类、艺术类专业为主,多学科协调发展的学科专业布局。2024年,学校发展再上新台阶,被列为新一轮体育综合改革试点校,顺利通过本科教学合格评估,凭借出色的办学实力,被列入2024—2026年云南省硕士学位授予单位省级立项建设名单,向着更高的学术层次迈进。
学校始终全面贯彻党的教育方针,坚定不移地坚持社会主义办学方向,将落实立德树人这一根本任务作为重中之重。学校构建了以党建为引领的思想政治教育体系,大力推动《关于进一步强化党建引领“立德树人”五个工程的实施方案》落地实施,形成了涵盖“铸魂工程”“引领工程”“强基工程”“立德工程”“提质工程”的详细工作任务书与清晰路线图。学校建成1个“全国党建工作样板支部”、14个云南省委教育工委“创一流党建”示范党组织,获评1个云南省高校先进基层党组织。同时,建有1个中央宣传部、中央网信办、教育部、共青团中央首批全国思政工作重点建设公众号;被中共昆明市委网信办在“春城e文明”网络文明建设示范点和品牌活动中遴选为“网络文明校园”;校内建设1个“思想政治教育实践基地”,并被列为云南省第一批省级中小学生研学实践教育基地。马克思主义学院设置“马克思主义理论”本科专业,是全国开办该专业56所高校中的唯一民办院校。此外,党建带群团建设卓有成效,学校20个学生社团荣获省级、国家级“优秀学生社团”荣誉称号,并且入选全国首批“雷锋精神高校示范教育基地”。
学校坚持“地方性、应用型”办学定位,贯彻OBE教育理念,推进“四新”建设,推进产教融合。学校是云南省向应用型大学转型发展试点院校、云南省首批应用型本科人才培养示范院校建设单位。学校有省级一流学科1个,省级重点培育学科1个;省级一流专业建设点5个,省级特色专业3个,省级本科高校一流专业建设备案专业1个,省级一流本科课程认定22门;省级“卓越管理人才培养项目”1个,云南省高等学校支撑产业升级重点专业群建设项目1个,云南省提升专业服务产业能力建设项目2个,省级创新创业试点学院1个,省级高素质应用型人才培养模式创新实验区1个;教育部高等教育司“产学合作协同育人”项目38个,教育部学生司“供需对接就业育人”项目28项。
学校以教学研究为基础,教学研究带动科学研究。学校获省级教学成果奖3项,云南省高等教育本科教学成果立项培育项目5项;有云南省高校科技创新团队2个,省级教学团队8个,省级学术工作站2个;省级教育教学改革研究项目37项;立项国家社科基金项目1项,教育部人文社科基金项目1项,教育部体育卫生艺术国防教育专项任务项目1项,云南省艺术基金项目3项,省哲学社会科学规划课题立项29项,教育厅科学研究基金项目立项212项。教师出版学术专著、教材和译著123部,公开发表学术论文1894篇,获软件著作权和专利授权78项。
学校连续十年获得云南省“就业创业目标责任考核”一等奖和“就业创业目标责任考核优秀高校”,2023年度学校获评中国教育在线“高质量就业奖”及云南省首届大学生职业生涯规划大赛优秀组织奖。截至2024年7月,学校累计为社会输送各类高素质应用型人才七万余名,用人单位对学校毕业生和学校的满意度均在97%以上。
学校极具办学特色并斩获多项荣誉,是云南省高校文明校园培育学校,成功入选云南省“绿美校园”、昆明市“节水型校园”。在艺术教育领域独树一帜,建有云南省首个“艺术教育研究中心”以及首个“乐团教师人才培养基地”,并且身为中国艺术教育促进会理事单位,肩负艺术传承重任,更是“坡芽情歌”这一国家级非物质文化传承遗产的传承基地。在体育教育方面,是云南省首批“足球学院”,作为全国首个高校女子足球发展联盟首任理事长单位,引领女子足球发展潮流,担任云南省学生体育协会足球专业委员会主任单位,积极推动足球运动发展。同时,入选国家体育总局水上运动管理中心桨板项目高校发展计划。不仅如此,还是昆明市人大常委会第四批基层立法联系点,为地方立法献智献力。
面向未来,学校将继续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为党育人、为国育才,秉承办“最好的应用型大学、最关爱学生的大学”的愿景,坚定不移地走以提升质量、强化特色为核心的内涵式发展道路,积极推进国际化办学“让每一位学生都能牵手世界名校”,以更加开放的视野,以不断改革创新的姿态,为把学校建成全国知名的应用型民办高校而努力奋斗。
(2025年4月修订)